- 郎
- 官名。 战国始有。 本为君主侍从之官。 秦、 汉属郎中令(汉武帝改为光禄勋), 员额不定, 最多时达五千人, 有议郎、 中郎、 侍郎、 郎中四等。 以守卫门户, 出充车骑为主要职责, 亦随时备帝王顾问差遣。 初以任子(因父兄功绩得保任授官者)、 赀选(以有相当财产得任官资格者)为充任, 武帝从董仲舒议, 始使郡国每年保荐孝廉为郎中。 两汉郎官常有出任地方长吏的机会, 时人视为出仕的重要途径。 东汉以尚书台为政务中枢, 分曹(相当于后世的部和司)设尚书郎。 郎官遂从侍从官变为各行政部门长官, 不再隶属光禄勋。 魏、 晋除尚书郎中, 又有秘书郎、 著作郎、 黄门郎等, 以郎为官名的范围渐泛。 隋以侍郎为六部尚书之副。 唐六部以郎中、 员外郎为司官。 历代沿置。 此外, 郎又为散官官阶名称, 如隋、 唐有朝议郎、 通直郎、 将仕郎等名目, 位列各级大夫之下。 以后历代均沿其制, 惟具体各目不同。
* * *官名。 戰國始有。 本為君主侍從之官。 秦、 漢屬郎中令(漢武帝改為光祿勳), 員額不定, 最多時達五千人, 有議郎、 中郎、 侍郎、 郎中四等。 以守衛門戶, 出充車騎為主要職責, 亦隨時備帝王顧問差遣。 初以任子(因父兄功績得保任授官者)、 貲選(以有相當財產得任官資格者)為充任, 武帝從董仲舒議, 始使郡國每年保薦孝廉為郎中。 兩漢郎官常有出任地方長吏的機會, 時人視為出仕的重要途徑。 東漢以尚書台為政務中樞, 分曹(相當於後世的部和司)設尚書郎。 郎官遂從侍從官變為各行政部門長官, 不再隸屬光祿勳。 魏、 晉除尚書郎中, 又有秘書郎、 著作郎、 黃門郎等, 以郎為官名的範圍漸泛。 隋以侍郎為六部尚書之副。 唐六部以郎中、 員外郎為司官。 歷代沿置。 此外, 郎又為散官官階名稱, 如隋、 唐有朝議郎、 通直郎、 將仕郎等名目, 位列各級大夫之下。 以後歷代均沿其制, 惟具體各目不同。
Chinese Collegiat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bureaucratic ranks (Simpl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). 2013.